主要学术骨干

学术骨干

时间: 2020-01-03 10:23:27

 赵天怡,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百名暖通空调杰出青年,APEC能源组和建筑能效及节能专家组专家,大连市科技之星。2003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12年于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并留校任教。任APEC Energy Working Group和APEC Expert Group on Energy Efficiency & Conservation的专家成员,中国区域能源产业联盟会员,Applied Energy、Energy and Buildings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和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国际期刊审稿人。主要科研方向:1)暖通空调系统节能控制理论与在线应用技术;2)建筑群智能理论与技术;3)建筑能源系统物联网理论与技术。 梁若冰, 大连理工大学 建筑能源研究所讲师,硕士生导师2012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14年于大连理工大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并留校任教。中国区域能源产业联盟会员, Energy and Buildings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等国际期刊审稿人。研究方向:1)高效太阳能换热装备开发与性能评价2)太阳能PVT热电联产联供及建筑一体化3)暖通空调系统BIM节能优化设计及信息化马良栋,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建筑能源工程实验室主任。现工作于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建筑能源研究所。2000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2002年12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流体力学硕士学位;2007年6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07年7月到大连理工大学工作。2011年6月于大连三洋制冷技术有限公司企业博士后出站,2013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区域能源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热能动力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国际科技交流基金会专家委员会青年专家。负责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部级各类项目及企事业委托项目5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杂志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30余篇,EI检索论文50余篇。获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4项。研究方向:1)太阳能PVT建筑一体化技术;2)高效能热泵制冷装备开发与强化换热;3)绿色建筑BIM优化设计理论与技术;4)湍流高级数值模拟技术及其应用。马志先,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讲师。主要从事蒸发与冷凝相变换热理论与试验、强化传热技术与智能换热装备开发、污水源热泵及其应用关键技术研发、建筑空间用能设备与系统测试诊断技术等方向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研究方向:蒸发与冷凝相变换热理论与试验基础;热工测试技术;高效智能建筑能源装备;制冷空调系统与关键部件的故障诊断与能效分析。具体包括:1)高效气液相变换热元件设计、开发及其相关流动与换热问题的试验与理论研究;2)高效换热元件集成技术开发及其涉及关键流动换热问题的试验与理论研究;3)热量输配系统与交换设备高效运行保障技术及其涉及流动与换热关键问题的试验与理论研究;4)蒸发与冷凝气液相变强化传热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5)热能输配与热交换设备系统全寿命周期高效运维涉及测试与控制问题研究。 王霖青,大连理工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长期从事智能优化算法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以子课题负责人身份参与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业园区多能流综合管控与协同优化”。金锋,大连理工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工业综合能源系统预测与优化调度。已发表学术论文5篇。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获得第五届IFAC MMM会议青年作者奖。周帆,大连理工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综合能源系统规划设计、优化运行与仿真。已发表学术论文3篇,注册软件著作权1项。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靳春宁,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从事车身设计及车身CAD及软件开发;曾获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 2016年高等学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成果奖 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17年3月-2019年2月期间,担任天津市科技特派员。赵剑,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博社生导师。从事智能感知与控制、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结构与控制及车辆NVH、微机电系统动力、非线性传感与驱动技术、新能源汽车能量管理与收集系统的研究。星海学者-星海优青,大连市首批青年科技之星(大连市创新人才培育计划),担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纳米学会微纳执行器与微系统分会理事、中国微纳米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ASME微纳系统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音视频标准委员会委员,工信部智能车辆与装备专家组成员,负责起草汽车视频记录仪技术规范行业标准1项,参与5项。负责及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GF973课题、重点专项、中航产学研创新项目等10余项,发表期刊论文70余篇,包括JAP、IEEE TIE、IEEE/ASME TM、SENSOR ACTUAT A/B、IEEE TIM、IEEE S、ASME JMR、MMT等第1作者论文,被国际同行引用300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20 项,完成技术转化2项,主编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获国际机电学大会ICMT2016最佳报告奖,2018ASME-IDETC大会最佳论文奖。                                张向奎,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CAE 基础软件开发平台、板材冲压成形高性能仿真求解器方面的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为:CAE 基础软件开发平台、板材冲压成形高性能仿真求解器、数字化汽车产品开发。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 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 项。作为主要参与者完成了我国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KMAS 系列软件系统前后处理以及求解器的开发工作,作为第3 完成人分别在2005 和2007 年获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 项,作为第4 完成人在2011 年获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作为技术负责人开发的KMAS|One-step软件包中的核心算法模块与Siemens 正式签署了原始设备制造商(OEM)协议,在2006 年第四季度正式推向国际汽车及模具制造业主流市场,这项成果实现了我国CAE 高端软件产品打入国际市场“零”的突破,标志着我国CAE 软件开发在商业化和技术运用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该算法模块不断随着Siemens 的PLM_NX 软件进行升级和改进,目前已升级至PLM_NX11 版本。张明恒,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分别于2001年、2004年和2007年获吉林大学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15年在大连理工大学从事企业博士后研究。2007年进入大连理工大学工作,现任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大连理工大学房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秘书长、辽宁省车辆先进设计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房车与营地工程技术分会秘书长、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一届智能网联汽车(SAC/TC114/SC34)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等职务。曾获2019教育部自然科学奖 、2017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奖 、2016优秀专业班主任 、2015校教学质量优良奖 、2015中汽协优秀联络员 、2014-2013年度“考核优秀”奖。 郑国君: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科研成果:1)300km/h动车组转向架自主设计齿轮箱项目CWGB380齿轮箱齿轮强度计算分析2)考虑加载历史的热冲压成形破裂预测及消除方法研究 3)X7R创新课题框架车身特性参数多目标优化项目4)各向异性多孔结构的建模方法5)奥新2+2车型结构强度性能分析技术6)异质材料结构胶接接头基本力学性能及其环境耐久性研究主要专利成果:1)一种热镀锌温成形高强度中锰钢件的制备方法 2)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CAD协同工作方法 3)一种基于云计算的CAE分布式协同工作方法 4)一种高强度热镀锌Q&P钢的制备方法 5)一种实现具有TRIP效应的中锰钢件性能梯度分布的方法 6)一种定制温热成形中锰钢件的变厚度方法王立君,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后,大连维视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他分别于2013年和2019年获得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士学位和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学位,曾在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Adobe Research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访问,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等。近年来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国际顶级会议(CVPR/ICCV/ECCV)和期刊(TPAMI,TOG,PR)中发表十多篇论文,谷歌学术总引用量达2133次。获得2019年中国图象图形学会优秀博士论文,以及2019年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的资助。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候留凯,大连理工大学电信学部研究生,2018年9月加入大连理工大学电信学部空气动压箔片轴承及应用团队,目前从事空气动压止推箔片轴承的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纵向横向课题,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授权2项实用新型专利,发表论文1篇。董泽达,大连理工大学电信学部研究生,2019年9月加入大连理工大学电信学部空气动压箔片轴承及应用团队,目前从事空气动压径向箔片轴承的研究,参与中国航天科学基金等多个纵向横向课题,发表论文1篇。杜宪,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西北工业大学本硕博连读,美国克利夫兰州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控制系统设计及应用研究,擅长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机理分析及建模,控制系统设计、研制及验证,以及故障诊断和健康管理系统设计。在航空航天领域国内外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SCI、EI收录10余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已授权3项,2项第一发明人),申请的4项国际发明专利均进入主权国家阶段(3项第一发明人),授权软件著作权4项。目前主持项目10余项,包括中央军委科技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3项国家级纵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和大连市科技创新基金的2项省市级纵向项目,以及航空航天相关研究所和企业委托的横向项目6项,相关技术已受到用户单位的一致认可和充分肯定。汪家奇,2010年取得大连理工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博士学位,2013年获得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香江学者”计划资助,在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目前在大连理工大学微电子学院工作。分别于2009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2010和2017年赴比利时IMEC从事访问研究。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硅微微传感器系统设计、加工及传感器物联网,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及IEEE Journal of MEMS等电子类及微传感器领域顶级的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在Springer出版社合作出版英文专著一部。获得“香江学者”奖及 “辽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李宏坤,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直从事设备状态监测、微弱信号特征提取、故障诊断、智能运维方面的研究。中国振动工程学会设备故障诊断分会常务理事,辽宁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多年来主要针对大型离心式压缩机组、核主泵、轴流压缩机、往复式压缩机、风电齿轮箱等准备的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开展研究。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1项目,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负责完成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同时完成企事业委托的项目30多项。近年来,发表论文120余篇,SCI/EI收录80余篇。获批国家专利10余件。获得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一等奖1项。孙清超,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生产工程学会精密装配委员会委员、《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理事会理事、中天连接技术研究院副理事长等。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装配理论及方法、智能装配技术。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中青年基金1项,面上项目2项)、辽宁省科技创新重大专项课题1项、863项目课题1项等。研究成果应用于航空发动机、运载火箭、高精度仪表、精密数控机床等高端装备装配过程。发表论文近60余篇,其中SCI收录近30篇,授权发明专利近30项。  许登峰,男,硕士,1973年生,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本科毕业,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专业硕士毕业,机电一体化专业高级工程师,是 IT领域资深技术专家和项目管理专家,拥有 Microsoft MCSD、 IBM WebSphere Commerce Suite、 VisualAge for Java、 DB2 UDB6、 AIX Administrator Support、 Lotus Domino Administrator & Development、 Oracle DBA、PMP等多项技术专家认证,目前在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工程设计委员会高级委员。曾先后主持了东北特殊钢集团、大连金牛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特钢股份有限公司、北满特钢有限责任公司、苏钢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等国内诸多大型钢铁企业及离散型制造企业信息化应用系统和智能化工厂的规划、设计、研发和实施工作;尤其擅长大型装备智能运维领域方面工作。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